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时政新闻 平安建设

2014: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年

发布日期:2019-11-29 浏览次数:

唐任伍

产能过剩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实际上已经存在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产能过剩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普遍存在,其中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尤为突出。

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很复杂。需求疲软是产能过剩的第一个原因。由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经济增长减速、房地产限购等多重因素,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需求持续疲软。与需求快速下滑相对应的是产能供给的持续攀升,相关行业产能建设屡创新高,成为这些行业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的第二大原因。而地方政府追求GDP引发的难以抑制的投资冲动,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结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应”,使一些行业投资增长不断强化,进一步加剧这些行业产能过度扩张,虽然中央政府千方百计化解过剩产能,但各地新增产能仍然在不断形成,“十二五”规划中有16个省市区把钢铁作为重点发展产业,20个省市区把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这是造成产能过剩高温不退的第三个原因。产品低端,技术含量不高,高端产品缺乏,新技术难以突破困境,成为产能过剩得以继续强化的第四个原因。

化解产能过剩,成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扶持大企业,由大企业承担起行业整合重任,走优化存量、减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加行业集中度,改善产能过剩,实现合理有序减产,这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当然,通过大企业这个载体整合市场、进行兼并重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企业并购,不是简单的恶性竞争,而是有组织的战略性市场安排,使得过剩产能在市场整合的过程中有序淘汰,提高产业集中度,而这是市场化形态的进步。重组后的大企业能够合理利用资源,解决投资者、债权人和职工就业问题。工业发达国家去产能化大多是通过大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来实现的,是债权人推动重组,把工厂交给一些负责任的大企业。大企业重组之后采取减量措施,包括关掉部分工厂、降低产能利用率,逐步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平衡。二是政府要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过剩产能自然消化。化解产能过剩不能使用类似20世纪90年代末“纺织压锭”的行政性手段,需要更多发挥改革和市场的决定性力量,建立以市场化方式为主的过剩产能清理政策框架,以达到更好效果。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注重用“盘活存量货币”的方式改善银行间流动性不足,为并购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规范环境。同时,还要创建产能清算过程中风险和代价的分担框架,金融机构必然会承担化解产能过剩的部分买单责任,部分杠杆率较高的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要承担化解产能过剩的风险意识。三是提高企业素质,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产品的档次、质量和水平,使其在世界上有竞争力,解决产能过剩,这是一条途径。四是注重产能的国际转移。通过瀑布效应,把过剩但全球不过剩的产能转移到产业链比中国稍低一些的地方,如近年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不断发现新油气矿产资源,但该地区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从而形成了其能源出口的增长瓶颈,中国应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加强对这些地区能源、运输、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消化中国过剩的产能。五是提高需求能力。在供给端进行化解产能的同时,通过新型城镇化、财税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纠正资源错配,将被抑制的需求有效释放出来,化解产能过剩。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郑州企业担保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